《废纸清洁制浆造纸技术》
作者:
万金泉,王艳
出版日期:
2025-08-01
字数:
442000
开本:
16
页数:
288
分类:
其它
ISBN:
978-7-5184-5645-1
定价:
¥65.00
官网优惠价格:
¥52
您也可以去


购买(点击图标进入购买页)
内容简介
[ ]
图书目录
目录
1 绪论
1.1 造纸工业技术的发展
1.2 造纸工业清洁生产
1.3 废纸造纸的意义
1.4 废纸造纸的技术现状和发展
1.4.1 废纸纤维回用
1.4.2 废纸脱墨
1.4.3废纸浆打浆
1.4.4 废纸浆漂白
1.4.5 废纸……目录
1 绪论
1.1 造纸工业技术的发展
1.2 造纸工业清洁生产
1.3 废纸造纸的意义
1.4 废纸造纸的技术现状和发展
1.4.1 废纸纤维回用
1.4.2 废纸脱墨
1.4.3废纸浆打浆
1.4.4 废纸浆漂白
1.4.5 废纸纤维改性
参考文献
2 废纸纤维的结构特性及对清洁生产的影响
2.1 废纸纤维的微观形态
2.2 废纸纤维强度分析
2.2.1 不同纤维的抗张强度的对比
2.2.2 纤维的晶体结构分析
2.3 废纸纤维成纸性能分析
2.3.1 不同浆料的成纸性能
2.3.2 纤维回用次数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参考文献
3 废纸绿色环保脱墨技术
3.1 废纸的中性脱墨
3.1.1 单一组分脱墨剂脱墨
3.1.2 双组分脱墨剂脱墨
3.1.3 三组分脱墨剂脱墨
3.1.4 不同配比条件下脱墨剂脱墨
3.1.5 中性脱墨最佳应用条件
3.1.6 中性脱墨处理对废纸纤维性能的影响
3.2 优化的废纸碱法脱墨
3.2.1 NaOH用量对纤维及成纸性能的影响
3.2.2 脱墨剂用量对纤维及成纸性能的影响
3.2.3 Na2SiO3用量对纤维及成纸性能的影响
3.2.4 H2O2用量对纤维及成纸性能的影响
3.2.5 脱墨温度对纤维及成纸性能的影响
3.2.6 优化的碱法脱墨处理对纤维及成纸性能的影响
3.3 废纸的脂肪酶法脱墨
3.3.1 脂肪酶
3.3.2 酶用量对脂肪酶法脱墨的影响
3.3.3 浆浓对脂肪酶法脱墨的影响
3.3.4 脱墨温度对脂肪酶法脱墨的影响
3.3.5 脱墨时间对脂肪酶法脱墨的影响
3.3.6 pH值对脂肪酶法脱墨的影响
3.3.7 脂肪酶法脱墨对废纸浆性能的影响
3.4 废纸的纤维素酶复合天冬氨酸脱墨
3.4.1 纤维素酶
3.4.2 纤维素酶用量对脱墨的影响
3.4.3 天冬氨酸用量对脱墨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纤维素酶法脱墨的影响
3.4.5 反应时间对纤维素酶法脱墨的影响
3.4.6 浆浓对纤维素酶法脱墨的影响
3.4.7 纤维素酶法脱墨对废纸浆表面的影响
3.5 废纸的木聚糖酶复合果胶酶协同脱墨
3.5.1 木聚糖酶
3.5.2 果胶酶
3.5.3 复合生物酶最佳工艺条件的探究
3.5.4 生物酶法与化学法脱墨对比
3.6 废纸的木聚糖酶复合果胶酶协同脱墨作用机理
3.6.1 不同处理方式后纸浆抽出物分析
3.6.2 纤维特征峰结构分析
3.6.3 纤维氢键和含量的变化
3.6.4 纤维结晶结构分析
3.6.5 纤维孔径分析
3.6.6 纤维形态分析
3.6.7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3.7 不同脱墨方式对废纸性能影响
3.7.1 不同脱墨方式对纤维质量的影响
3.7.2 不?脱墨方式对纤维润胀性能和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3.7.3 不同脱墨方式对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3.7.4 不同脱墨方式作用下纤维表面化学基团特征
3.7.5 不同脱墨方式作用下的纤维晶体结构特征
3.7.6 不同脱墨方式作用下的纤维形态
3.7.7 不同脱墨方式作用下纤维孔结构特征
3.8 废纸脱墨工艺的优化
3.8.1 脱墨工艺优化的原理
3.8.2 优化脱墨工艺对 ONP 浆的脱墨效果
3.8.3 优化脱墨工艺对 MOW 浆的脱墨效果
3.9 小结
参考文献
4 废纸浆的低碳酶促打浆技术
4.1 打浆对废纸纤维的影响
4.1.1 打浆对纤维质量的影响
4.1.2 打浆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4.1.3 打浆对成纸强度的影响
4.2 废纸的不同生物酶及化学助剂促打浆
4.2.1 纤维素酶对打浆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影响
4.2.2 木聚糖酶对打浆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影响
4.2.3 氢氧化钠对打浆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影响
4.2.4 CMC对打浆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影响
4.2.5 不同方式处理的纸浆打浆性能和纸张物理性能分析
4.2.6 不同方式处理的纤维性能分析
4.2.7 不同方式处理的纤维形貌分析
4.2.8 不同方式处理的纤维特征峰分析
4.3 木聚糖酶协同纤维素酶/谷氨酸体系提升废纸纤维打浆性能
4.3.1 复合生物酶体系提升OCC物理性能最佳工艺条件探究
4.3.2 复合生物酶体系提升OCC打浆工艺条件探究
4.3.3 不同生物酶处理的对比
4.3.4 纤维保水值分析
4.4 木聚糖酶协同纤维素酶/谷氨酸体系提升废纸纤维打浆性能机理
4.4.1 纤维质量分析
4.4.2 纤维分子结构分析
4.4.3 纤维结晶结构分析
4.4.4 羧基含量分析
4.4.5 纤维孔径分析
4.4.6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4.5 氨基酸种类对复合酶协同体系提升废纸浆打浆性能的影响
4.5.1 不同氨基酸用量对废纸浆抗张强度的影响
4.5.2 不同氨基酸用量对废纸浆撕裂强度的影响
4.5.3 不同氨基酸用量对废纸浆环压强度的影响
4.5.4 不同氨基酸用量对废纸浆耐破强度的影响
4.5.5 不同酶促体系对废纸浆打浆能耗的影响
4.5.6 氨基酸种类对废纸纤维形态的影响
4.5.7 保水值及羧基含量分析
4.5.8 纤维结晶结构分析
4.6 小结
参考文献
5 清洁少污染的酶促废纸浆漂白技术
5.1 漆酶/介体体系促废纸浆漂白
5.1.1 酶用量对废纸漂白性能的影响
5.1.2 介体用量对废纸漂白性能的影响
5.1.3 漆酶体系对废纸漂白性能的影响
5.1.4 漂白温度对废纸漂白性能的影响
5.1.5 漂白时间对废纸漂白性能的影响
5.1.6 漆酶促漂白机理
5.2 改性漆酶/谷氨酸体系促废纸浆漂白
5.2.1 改性漆酶
5.2.2 漆酶用量对改性漆酶/谷氨酸体系促漂白的影响
5.2.3 谷氨酸用量对改性漆酶/谷氨酸体系促漂白的影响
5.2.4 pH值对改性漆酶/谷氨酸体系促漂白的影响
5.2.5 反应温度对改性漆酶/谷氨酸体系促漂白的影响
5.2.6 反应时间对改性漆酶/谷氨酸体系促漂白的影响
5.2.7 改性漆酶/谷氨酸体系预处理前后纤维形态的变化
5.2.8 改性漆酶/谷氨酸体系预处理前后羧基含量和保水值的变化
5.2.9 改性漆酶/谷氨酸体系预处理前后纤维平均孔径和比表面积的变化
5.2.10 改性漆酶/谷氨酸体系预处理前后纤维微观形貌的变化
5.3 木聚糖酶和改性漆酶协同促废纸浆漂白
5.3.1 复合酶体系对废纸漂白性能的影响
5.3.2 复合酶体系促漂白对废纸浆强度的影响
5.3.3 漂白温度对废纸漂白性能的影响
5.3.4 漂白时间对废纸漂白性能的影响
5.3.5 复合酶配比对酶促漂白的影响
5.3.6 不同酶处理方式纸浆及纤影响的对比
5.3.7 不同漂白方式作用下纸浆的元素分析
5.3.8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5.4 介体种类对复合酶漂白后废纸浆成纸性能的影响
5.4.1 不同介体用量对ONP浆抗张指数的影响
5.4.2 不同介体用量对ONP浆耐破指数的影响
5.4.3 不同介体用量对ONP浆撕裂指数的影响
5.4.4 不同介体用量对ONP浆过氧化氢漂白效果的影响
5.4.5 纤维质量分析
5.4.6 保水值及羧基含量分析
5.4.7 氨基酸结构分析
5.4.8 纤维结晶度分析
5.5 复合酶促废纸浆漂白作用机制
5.5.1 酶促漂白对过氧化氢漂白废液的影响
5.5.2 酶促漂白对纤维质量的影响
5.5.3 酶促漂白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5.5.4 酶促漂白对纤维性能衰变的影响
5.5.5 酶促漂白对纤维化学结构的影响
5.5.6 酶促漂白对纤维氢键类型和含量的影响
5.5.7 酶促漂白对纤维润胀性能的影响
5.6 小结
参考文献
6 酶改性提升废纸纤维性能技术
6.1 不同造纸助剂提升废纸物理强度性能
6.1.1 生物酶改性对废纸纤维物理强度的影响
6.1.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对废纸纤维物理强度的影响
6.1.3 阳离子淀粉对废纸纤维物理强度的影响
6.1.4 不同处理方式对废纸纤维性能影响的对比
6.1.5 生物酶改性影响废纸纤维性能
6.2 纤维素酶的废纸纤维改性
6.2.1 酶用量对废纸纤维强度的影响
6.2.2 与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
6.2.3 反应条件对成纸抗张强度的影响
6.2.4 介体种类和用量对废纸纤维强度的影响
6.3 改性漆酶/介体体系的废纸纤维改性
6.3.1 漆酶/介体体系对纤维改性的影响
6.3.2 酶用量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6.3.3 介体用量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6.3.4 介体种类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6.3.5 体系pH值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6.3.6 反应时间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6.3.7 反应温度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6.3.8 改性漆酶荧光光谱分析
6.4 漆酶与不同酶协同的废纸纤维改性
6.4.1 漆酶与果胶酶协同改性废纸纤维
6.4.2 果胶酶协同漆酶/谷氨酸改性纤维
6.4.3 漆酶与木聚糖酶协同改性废纸纤维
6.5 酶改性废纸纤维的作用机制
6.5.1 酶改性对纤维结构的影响
6.5.2 酶改性对纤维氢键的影响
6.5.3 酶改性对纤维保水值的影响
6.5.4 酶改性对纤维质量的影响
6.5.5 酶改性对纤维晶面尺寸的影响
6.5.6 酶改性对纤维羧基含量的影响
6.5.7 酶改性对纤维表面元素的影响
6.5.8 酶改性对纤维中木素、抽出物的影响
6.5.9 酶改性对纤维孔径结构的影响
6.5.10 酶改性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6.6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书所涉及的主要检测与分析方法
1. 酶活力的测定
2. 纤维抽出物的多功能光电子能谱分析
3. 纤维形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 纤维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5. 细胞壁孔的低温氮吸附分析法
6. 电导滴定法测定羧基含量
7. 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分析羧基含量
8. 纤维氢键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9. 纤维结晶结构的X-射线衍射分析
10. 纤维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CP/MAS 13C-NMR 技术
[ 展开全部隐藏部分 ]